铭记胜利八十载,赓续初心万里程—食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联合开展主题班团活动

2025年10月18日 21:26  点击:[]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引导青年学子从历史纵深中汲取精神养分,在时代坐标下锚定使命方向,食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联合开展“铭记胜利八十载,赓续初心万里程”主题班团活动。本次活动两个学院共4个团支部140余名同学参与,通过理论溯源、精神宣讲、实践赋能、志愿传承四维联动,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纪律意识筑牢成长根基,让专业所长对接国家需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奏响新时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奋进之歌。

活动在嘹亮的团歌合唱中启航,旋律里承载着青年对信仰的坚守。主持人任师绮、王译涵以“80年山河无恙,80年初心如磐”破题,既点明抗战胜利对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里程碑意义,更聚焦“新时代青年如何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核心命题,为活动奠定“以史鉴今、知行合一”的厚重基调。

在“铭记胜利八十载,赓续初心万里程”理论学习环节,主持人以时间为轴,串联起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新时代的强国征程,让学子深刻理解“和平来之不易”不仅是历史结论,更是青年守护家国的责任起点。随后,师生共同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传承抗战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殷切嘱托,成为在场学子心中的“精神灯塔”。

校青马班成员刘奥雅以“青年与抗战精神的时代共鸣”为题宣讲,跳出“历史复述”的传统模式,而是结合“00后”学子参与红色研学、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案例,提出“抗战精神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可践行的行动指南”。爱国,可体现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执着;担当,可落实为服务基层群众的热忱。生动的阐述让抽象精神具象化,引发全场强烈共鸣。

最动人的“寄一封跨越时空的信”环节,成为精神传承的“情感纽带”。学子们提笔写下的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敬意,更有对自身未来的承诺:“您守护的山河,我们用专业技术守护;您期盼的富强,我们用青春行动铸就。”部分同学分享信件时,字里行间的赤诚与坚定,让“与历史对话、向未来承诺”的主题落地生根,最终投入“时光信箱”的信件,成为青年与时代的“精神契约”。

“严团纪铸青春铁军,学条例担时代使命”环节,直指青年成长的“纪律必修课”。主持人未停留在“条文宣读”,而是围绕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行为规范三大核心,结合“团员在网络空间如何坚守立场”“集体活动中如何践行组织原则”等现实场景,解读团章条例的实践意义,让学子明白“纪律不是约束,而是保护成长的‘安全带’,是凝聚力量的‘向心力’”。

活动还复盘前期“青年在团纪党纪中‘知’与‘行’哪个更重要”辩论赛的核心观点,邀请参赛团员代表分享“从辩论到践行”的感悟:有同学提到“曾认为‘知’是前提,后来在班级志愿活动中发现,‘行’才是检验纪律意识的试金石——提前到岗、认真履职,比熟记条例更有说服力”。这种“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转化”的分享,让纪律意识从“纸上概念”变为“日常习惯”,引导学子将“严守纪律”融入学习科研、集体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百廿校史砺初心,青春建功新时代”环节,将校史文化与强国使命紧密相连。校艺术团成员演唱校歌《相聚在桂花飘香的时节》,悠扬旋律里不仅是川农大120余年的办学底蕴,更藏着“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密码。参观过校史馆的团员代表分享感悟时,没有泛谈历史,而是聚焦“抗战时期我校师生徒步迁移、坚持办学”“新时代科研团队扎根田间、攻克农业技术难题”的故事,让学子看到“百年学府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川农人的担当,始终与‘三农’事业紧密相连”。

主持人结合两学院专业特色,抛出“专业如何对接国家需求”的思考题:信息工程学院的“智慧农业技术”,可破解“农田病虫害识别难、防治不及时”的痛点;食品学院的“大数据溯源技术”,能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这种“专业与使命”的关联解读,让学子意识到“所学并非孤立的知识,而是服务国家、助力乡村振兴的‘武器’”,厚植“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

“知行合一强农路,青春聚力乡村兴”环节,以“实践赋能”让青年担当“落地开花”。创新设置的“盲盒话振兴·专业显担当”互动,盲盒里装的不是趣味问题,而是乡村振兴的“真实考题”——“如何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农户提供病虫害防治依据”“如何推广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到偏远乡村”。5-8名团员抽取盲盒后,结合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信息工程专业学子设计“‘手机拍照+AI识别’的病虫害检测小程序”,食品专业学子规划“‘高校+乡镇农技站’的检测技术培训模式”,展现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思维。

2025川渝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获得者马玉彬,分享“田间地头的志愿服务”经历:从“顶着烈日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到“根据农户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他提到“最难忘的是农户说‘你们来了,我们种庄稼更有底气了’——这让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解决真问题’”。真实的案例、质朴的感悟,为在场学子提供了“如何用专业服务基层”的鲜活样本。

“志愿星火耀世运,青春接力谱新篇”环节,将志愿服务精神升华为“青年的时代责任”。师生共同观看成都世运会志愿者榜样事迹视频,“微笑服务、主动担当”的风采背后,是“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追求。我校世运会志愿者李庚洋分享经历时,没有渲染“高光时刻”,而是聚焦“凌晨五点筹备物资时的疲惫与坚持”“赛事现场应对突发情况的冷静与担当”,他说“志愿不是‘打卡炫耀’,而是‘在需要的地方,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到运动员顺利比赛、观众满意离场,所有辛苦都值得”。

这种“接地气”的分享,没有空洞的口号,却激发了学子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有同学当场表示“想加入社区助农志愿队”,有同学计划“利用假期参与食品安全科普活动”,让“志愿精神”从“感动”变为“行动”。

活动尾声,嘉宾姚老师点评时指出,本次活动的价值在于“跳出‘纪念活动’的单一维度,构建了‘历史-纪律-专业-实践’的完整育人链条——既让学子在历史中明初心,更让学子在实践中知使命”。随后,全体师生再次齐唱团歌,激昂的旋律里,是青春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此次主题班团活动,不是一次“终点式”的纪念,而是一场“起点式”的动员。信息工程学院与食品学院学子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铭记历史”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把“严守纪律”转化为“笃行不怠的自觉”,把“专业所长”转化为“服务国家的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的强国答卷。

下一条:纪念胜利八十载,川农青年践担当:川农学子开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示范性班团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