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意青年汶川行,探抗震救灾精神

2018年07月31日 15:53 文/金永秀 图/刘佳敏 点击:[]

汶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汶川县,修建于汶川县人民医院遗址上,139天的精心建造让这拥有羌红色彩、羌碉形态的博物馆成为了县城地标。汶川博物馆一楼是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展。二楼是羌族的历史和文化,三楼展出的则是广东援建汶川的成果。2018年7月26日,四川农业大学汶意青年一行13人坐车前往汶川博物馆,深入了解和挖掘抗震救灾精神。

踏入博物馆,墙上碎裂的“5.12”立刻印入眼帘,那一天不仅是汶川人民的灾难日,也是全国人民记忆中最深的疤痕。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讲解员带领汶意青年观看了5.12日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灰尘笼罩下奔跑的汶川人民,因地震而摧毁的道路通讯设施,不断塌陷的学校,孩子们惊慌失措的眼神,救援士兵忙碌的背影,荧幕上不停的滚动播放着这一幕幕令人心痛的画面。亲身经历过这场灾难的讲解员说到:“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时的我真的以为世界末日到了,以为所有人都和我们一样生活在恐惧中,后来才得知只有我们这里才是如此。”是什么让小小年纪的她能承受这样的打击与痛苦,这就是来自亲人,来自街坊,来自社会,来自国家的关怀与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当时,道路中断,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学生饥饿难耐,每天只能以一碗稀粥填肚,老师不忍,主动拿出了自家所有大米,杂货铺阿姨也将饼干全部分给孩子们,只为让孩子们能吃得饱。

这里是汶川县人民医院遗址,地震来临,医院受损严重,当时有一位孕妇即将生产,汶川人民手持床单,建立起了一座人墙,在恶劣的环境下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大概这就是生的希望吧。于是在救援赶来之前,汶川人民展开了自救,营救了许多受难群众。

来到三楼,看到的是广东援建汶川的成果,广东的援建以一双双有力量又温柔的手,一点一点地驱逐深埋于汶川人民内心的恐惧,一点一点地抚平灾区人民心底的伤痛。讲解员一直重复着这句话:“感谢全国人民给予汶川最无私的帮助,让我们重新拥有建设家园的力量,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因为有你们。我们现在才能如此幸福。”字字句句,言语之中无不透露着心中的感恩之情。

要问抗震救灾精神是什么,大概就是一碗粥的无私奉献,救援到来前的自强不息,全国人民的八方支援吧,愿汶川人民今后都向阳而生,希望永存!



上一条:“我爱我家”活动之在路上 下一条:“我爱我家”准备活动顺利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