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标兵】朱效仪:试启新程砺能砺志,研筑华章求

2025年11月14日 09:30 作者:汪熙晨 审稿人:汤瑞瑞 点击:[]

个人简介:朱效仪,中共党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22级本科生,推免总评成绩全院第一。曾任食品学院执行主席、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等。撰写4篇SCI论文、2篇CSCD论文,申请专利2项。曾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奖(4项)等11项校级以上双创竞赛奖励。组建本硕博百人团队开展公益实践,被中国网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个人拥有4段实习经历,获团中央、市级志愿服务证书。四川农业大学2024-2025学年“优秀学生标兵”获得者,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2次)、全国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志愿服务项目二等奖等60项荣誉奖励。现已推免至南京大学A级学科攻读硕士研究生。

科研探索:突破迷茫寻方向,立足现实创成果

大一因“涉猎广却不精”,朱效仪也曾迷茫,觉得科研需深钻而望而却步。后因参与双创接触科研,在师姐带领下发现科研的严谨与逻辑性契合自身特质,从此踏入科研之门。她曾为一篇论文从早上八点奋战至凌晨三四点,反复修改如“挤牙膏”,但她凭借循序渐进的积累,逐步突破瓶颈,收获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及专利。

在参与各项赛事时,朱效仪的创新灵感多源于对现实问题的细致观察。2021年“禁塑令”实施后,奶茶店纸吸管易泡软、PLA吸管“伪降解”的问题凸显。她与团队结合日常体验,依托实验室的“细菌纤维素”材料,发现其经改进后可制成优质降解吸管,由此孵化项目参赛,成功将生活痛点转化为创新成果。

朱效仪所获荣誉背后,是不少挫折与突破。其中最棘手的问题是时间冲突:赛事周期长,且材料修改、推省赛等关键节点多集中在期末考试周。作为团队负责人,她承担70%以上工作量,为不耽误团队进度,熬夜成了常态。

但这些经历对专业学习反哺良多,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攻关技术、设计产品时主动学习不同领域专业知识,补充课堂所学,同时依托学院实验室,将现有科研项目转化为竞赛项目,结合赛事需求进行调整,让科研成果在实战中焕发生机。

逐梦校园:肩挑责任砺初心,全面发展证优标

初入大学,朱效仪抱着尝试的心态竞选小班团支书,却在履职中意外点燃对学生工作的热爱。大一期间,她加入学院双创部门,在师兄师姐的引领下,通过例会发言锻炼表达能力,在工作中掌握实用办公技能,这段经历让她对双创服务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二时,怀着传递经验、服务同学的初心,朱效仪竞选成为学院双创部门负责人。此后,学生工作像“滚雪球”般增多,从部门负责人到大三成为主席团的一员,她越干越投入。不过,学生工作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工作量大且常需处理突发事件,但她深知自己身处“传送带”上,肩负着服务同学、保障学院工作运转的责任,这份对同学、对工作的担当,让她无法停下脚步。

在分管双创工作期间,朱效仪面临赛事参与率低的难题:许多大一大二学生认为双创比赛门槛高、缺乏项目经验,望而却步。为破解这一困境,她与部门成员推出系列举措:举办分享会普及创新创业底层逻辑,帮他们建立信心;邀请在“大挑”“小挑”、“国创赛”及“盼盼杯”“五粮液杯”等赛事中获奖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逐步激发大家的参赛热情。

在志愿活动上,最初朱效仪加入学院公益团队,开展膳食营养科普宣讲。但随着实践深入,她发现单一宣讲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实践环境中略显薄弱。此时恰逢党的二十大提出“新质生产力”,她敏锐捕捉到地域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却缺乏品牌影响力的痛点,且双创赛事中“推农向食”的经验让她看到产业链发展空间,于是在大二时带领团队转型。她组建本硕博百人团队,从科普宣讲转向挖掘地域特色农产品,通过调研、科研,再经线上线下推广打响品牌,切实“做好土特产文章”。

大三时,朱效仪凭借大二期间在双创竞赛与学生工作中的扎实成果,毅然站上学校“优秀学生标兵”答辩舞台,成为当年唯一的大三选手,荣获提名奖。大四再次参与“优标”答辩时,她褪去往日的忐忑,以从容自信的姿态梳理在川农的成长轨迹,最终成功斩获“优秀学生标兵”称号,为自己的大学征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推免致胜:精准备考显诚意,深耕学术助推免

在推免面试时,朱效仪注重“针对性”与“真诚”。面对不同院校,灵活调整自我介绍:面试南京大学交叉类学院时,重点突出自身跨领域能力以契合其学科特色;面试电子科技大学时,则巧妙结合其“求真求是,大气大为”的校训,用自身经历予以诠释,让老师感受到报考诚意。

朱效仪的“真诚”更体现在扎实的准备上。在面试前,她深入研读了目标院校课题组近三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整理出六十多页笔记并提交给评委,充分展现其科研潜力和对学科思考深度。

回顾来时路,朱效仪鼓励学弟学妹:遇到机会别先想“能不能成”,要先迈出“试一试”的脚步。她坦言,当初竞选团支书、加入双创部门时,起初也未笃定能做好,却在不经意的尝试中点燃热爱、练就本领。机会不会等你“准备万全”,犹豫之间它便会溜走。即便尝试未达预期,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人脉,也将成为未来成长的养分。别被未知吓住,先行动,答案自会在前行中浮现。

上一条:【求学记】李红玉:党建科研双引领,文体志愿共芳华 下一条:【求学记】李茹芸:静候葡萄成熟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