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风采】食品学子深入开展“朝暮益食计划”社会实践活动

2022年07月29日 21:46 关依然 陈洁滢 点击:[]

“绿茶富含茶多酚,燕麦纤维大宝库。酸奶补充益生菌,菌菇提高免疫力。胡萝卜他真名目,鸡蛋鸭蛋高蛋白”只见不少小朋友们认真地重复记忆这一健康饮食口诀。这是食品学院社会实践品牌项目“朝暮益食计划”的“益食糯米团”小分队在天全县红岩村展开的主题宣讲活动现场,也是该团队本次实践的一个小缩影。

暑期以来,食品学院“朝暮益食计划”实践团队围绕“实践调研+食育讲堂+文创产品+趣味科普+暖膳行动”五线合一的形式,陆续在四川、山东、西藏等全国6个省份14个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合力打造“人间烟火”主题下的——《暮年“食”光》《护苗“食”者》《四季暖“膳”》三个系列科普内容,同时为特殊群体设计科学食谱,让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系统化、实体化、落地化,从而载入课堂、走向社区、走进千家万户。

一老一少精命题

在专业教授的指导下,198名团队成员依托专业知识成立“百人讲‘食’团”,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食养食育大讲堂,着重针对老年群体的“三高”和青少年群体的“营养不良”等与膳食紧密相关的安全健康问题,深入社区和中小学开展进行食品安全与营养宣讲。在山东青岛中学的讲堂上,营养“食”代团队开展了以“青少年膳食健康”为主题的宣讲活动,站在高中生的角度阐述了此阶段面临紧张的学业容易出现的饮食风险及预防的方法,并贴心地发放团队设计的“膳食宝塔”扇,增强在校高中生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食”全“食”美队伍致力于解决老年人“三高”问题,宣讲课堂从老年人患三高的饮食原因出发,深入到不健康饮食对三高患者的危害,三高人群的饮食禁忌与注意事项,最后为三高人群提供健康饮食指南。除了订制的“膳食宝塔”扇外,各个队伍还为不同的人群定制了不同的三餐食谱,使食品专业知识不仅仅停留在宣讲层面,而是由食谱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截止目前团队已陆续开展宣讲活动20余次,服务了900余名居民,制作视频7部,发放文创产品700余份。

饮食文化展特色

远在日喀则的向巴旺姆同学用视频拍摄的方式记录了藏族传统饮食——糌粑和酥油茶的历史渊源及制作工艺,还生动地介绍糌粑与红军长征的故事。本次暑期团队开设媒体“食”尚专栏,邀请我校少数民族的同学返回家乡,拍摄系列带有少数民族饮食特色的精品科普视频,绘制美食文化民族“地图”,打造独特的民族食物合集,探寻舌尖上的少数民族文化,彰显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风采,促进各地的文化交流。

咂酒又叫杆杆酒,是彝族同胞喜庆的日子或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别具风味的水酒,取本地优质小麦、玉米、苦荞等自然发酵而成,饮后绵甜爽口,风味独具,口感极佳,是彝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在雷波开展的“雷香玉醴”团队则为介绍了彝族“饮料中的茅台酒”——“咂酒”。视频中彝族同胞亲切地邀请实践同学品味当地新酿的咂酒,展现了当地群众独特的风土文化。团队正同步筹备土家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视频制作,传递更多“舌尖上的少数民族文化”。

调研实践双落地

与此同时,团队注重调研了解我国各地区人民的饮食习惯以及其与健康的关系,于是围绕“青少年和老年人膳食结构与慢性疾病的相关性”这一主题,在各自家乡开展线下调研,同时面向全国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收集问卷,并整理汇总。目前团队已搜集调研问卷600余份。

6月末,食品学院与成都市温江区游家渡社区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将游家渡社区作为“朝暮益食”计划建档立卡的实验基地。组建专门的小队对于居民的膳食方式以及营养意识进行科学调研,查找问题。日前,“天府社区惜食夏令营”已经展开报名,将通过“食物变形计”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科学膳食和节约粮食的意识。同时招募5户家庭进行建档立卡,精准跟进特殊家庭的膳食情况以及健康状况,一卡一户,精准记录,并以网络为桥梁进行长期跟进与膳食指导,与当地卫生院合作定期体检、反馈,做到一月一回访,确保膳食指导的科学性。

团队成员将继续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发挥所学,开展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通过实地宣讲、文创产品、趣味视频等多元化的科普途径推进健康饮食结构的全面普及,建立互促共建、人人共享的健康膳食体系,特别解决中老年人三高及青少年营养不均衡等问题,让健康膳食演变为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营造居民全面提高食品健康意识的良好氛围。

IMG_6192(20220723-132012)

图为团队为社区居民讲解“三高”群体如何科学饮食

IMG_5552IMG_5551

图为团队设计的“膳食宝塔扇”

IMG_6194(20220723-132211)

图为孙锐在为高三的同学们介绍膳食健康知识

IMG_6195(20220723-132257)

团队刘颖清同学为西大街社区儿童介绍食品添加剂

上一条:【科技服务】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来校与食品学院洽谈合作 下一条:食品学院召开2022级新生班主任助理线上培训会

关闭